历时将近两个月,革命军总算是拿下了奥尔加格勒这座城市。
从军事上来讲,这无疑是失败的。
攻城战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占领城市之后下一步的战略部署都受到了影响。
现在革命军要想按照一开始的计划,去切断奥尔加格勒东面大平原的交通线已经不太现实了。
但如果跳出了军事战略的思维,来到了更高层次的视角就会发现革命军这两个月磨磨唧唧的攻城战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成果。
的确,由于在奥尔加格勒城下浪费了过多的时间,革命军现在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东面的城镇。
但相反的,由于这段时间的助农帮农的政策,普拉尔什维克的影响力已经从奥尔加格勒周边的乡村扩散了出去。
随着帝国军在奥尔加格勒的溃败,之前自带干粮和部队的地主武装也覆灭在了这里。
“军事力量决定政治形势,听后方的同志报告说,那帮地主之前被咱们逼着减租减息,现在竟然主动配合了起来。”
“虽然他们压迫农民的本质没有改变,但至少在短时间内让本地的农民得到了暂时的好处。”
“对于我们这样一支流动的部队来说,这就最好的结果了。”
在战后的总结大会上,叶格林首先肯定了革命军在这次奥尔加围城战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在会议开场的时候给大家说了一个好消息。
奥尔加格勒周边农民们的热情大家已经实际体会到了,对于这个消息在场的所有人就没有不高兴的。
不过光高兴可不够,叶格林组织战后总结大会的目的可不是只讲好消息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这一次咱们在军事上可以说打的一塌糊涂,除了最后的攻城战之外没有任何亮点。”
“但为什么我们又能够取得了此前军事战略上都不敢想象的好成绩呢?”
叶格林抛出了一个问题,试问在场的所有人他们为什么会胜利。
不光是要揪出问题,对于胜利也要去认真分析。只有彻底弄明白胜利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才算得上一场合格的战后总结大会。
对于革命军这支队伍于叶格林有着了很高的期待,他希望大家都能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自行地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脉络。
不过在此之前,先学习好一个哲学的方法论才行。
“对于我刚刚提出的问题,我想我们肯定是做对了什么的。”
“就像我老家一个伟人常说的一样,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奥尔加格勒周边村落的主要矛盾就存在于两对主体之间,即庄园主和农奴、地主和佃农,而矛盾的载体就两个字:土地。
这个矛盾不仅是奥尔加格勒这一地的矛盾,同时也是整个希德罗斯大部分农民所面临的共同矛盾。
为什么叶格林一定要将希德罗斯的革命给放在广袤的乡村中去?
“因为我们要对付的是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和它所代表的生产方式,我这里再给没上过提高班的同志解释一下所谓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体。”
“不懂的可以翻一下书本,上面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