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埭规定分封出去的朱氏藩王宗亲,是不可以私下见面的,只能在公开场合,比如祭祖、面圣才能见面。明朝藩王宗亲虽然生活过的比较优越,也就是被当成猪一样圈养着。
到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国库财政空虚,宗室人口暴涨,发不起宗室的?米,嘉靖就开始改革,允许宗室中无爵者可自谋生路。
到了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允许郡王以下宗室参加科举,取中者到诸省担任较低职位,但不得到京都做官。
虽然宗室经过改革,但是效果奇差,就拿宗室科举来说,考出来的宗亲寥寥无几。
这里面有和士绅争资源的问题,也有宗室子弟不争气的原因。
首先考科举先得是童生,而考童生要两个读书人作保才有资格,麻烦得要死。
地方士绅读书人当然不愿意给宗室作保了,资源本来就不多,还要分给你们这些皇亲宗族,怎么可能?
明朝中后期读书人本来就多,想做官,竞争那是相当的大。
明朝中后期皇权和文官之间的斗争非常严重,比如嘉靖,要不是政治手腕玩得溜,把大礼仪之争赢了,都可能变成傀儡。
现在一帮姓朱的皇族也突然加入科举,占了读书人的名额分了蛋糕不说,万一考上了,分在地方上做官,那就是皇权下乡,成了皇帝的帮手,还让我们文人咋欺上瞒下捞好处。
以文官为代表的士绅,是非常排斥宗室子弟考科举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宗室子弟的原因,他们有着宗亲身份,在祖辈百余年的温柔乡里养废了,懒得奋斗了。
就像后世,那么发达的环境里,随便干点什么也能解决温饱,但还是有年轻小伙子居然会饿晕在大都市的路上,饿死在桥洞里,靠爱心餐馆度日。
所以宗室子弟躺平摆烂,对自己的宗籍形成心理上的依赖,一直幻想着,什么时候朝廷说不定能发下?米。
现在朱由崧要彻底的削了那些五服之外的宗室子弟宗籍,让他们没了心理上的依赖,自食其力。
当然脱籍要给相应的补偿,让他们有生存下去的条件,要不然就显得太绝情,太刻薄了。
一次性补偿他们一些银钱,再分给田地。
田地是不缺的,无论是河南还是湖广,现在都有很多无主的田地。
朱由崧年底接到左懋第和越其的奏报,他们清理卫所时,发现了不少无主荒废的田地。
要给大量的宗室子弟出籍,分配田地,得有人去主持,朱由崧看着朱聿健,说道:
“南阳王,你乃太祖九世孙,与人不苟,负壮心于国家,曾独抱藩军以护国,实乃我大明之贤王也,你可还愿为家国效力,替朕分忧,主持这次宗室改制。”
朱聿健就知道自己被皇帝召来宫中,又对自己说这些,肯定是要他帮忙,又不好拒绝,只得说道:
“臣愿供陛下的驱使。”
“好。”朱由崧笑道:“南阳王你辈分高,朕晋你为宗人令,全权受理宗室改制一事。”
“臣遵旨。”
“南阳王,听说你生活拮据,朕赏你5000两白银,补贴家用。”
“臣谢陛下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