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战斗力不行,和军队装备问题有直接关系。
现在阶段无论是清军、起义军和明朝部队,在铠甲装备,武器的设计上大致相同,只是外观颜色不一样而已。
而明朝上下极度腐败,加上军队屡战屡败,武器严重供应不足。
事实上,明朝军队所装备的武器,无论是火炮,还是铠甲是远远不如清军的。
清军铸造了许多两三千斤的红夷大炮,而明军大多都还是小炮。
现在还是以冷兵器作战为主,明军的披甲率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清军装备极为精良,八旗兵几乎人人披甲,精锐还是身披两三重棉甲。
为什么常常明军几万人对上清军数千人就一触即溃,因为明军战力太过虚胖了。
明军人数众多,但往往都是将领爱浮夸,动则我拥兵多少多少万。
为什么主将爱浮夸,那是有原因的。
你想想看,我拥兵几十万,如此牛逼,朝廷是不是应该给我升官,是不是应该多给我发些钱粮装备。
然后苦逼的朝廷发下一点军需物资,在各路文官手中过一遍,就沾得满手肥油,真正能到军队的少得可怜。
将领心里对朝廷也失望,老子报了一万人的数量,你就给我一千人的装备。
如此一来,能分下去的物资有限。
打仗时,普通士兵心想自己当兵只是为了饿不死,混口饭吃,军饷都没有,还玩什么命啊,摸鱼吧。
很多将领一看清军装备精良,而自己这方士气全无,往往直接带头跑路,心里都没多少负担。
从砀山一战可以看出,明朝士兵给足后勤保障,有将官带头,是有血性愿意拼命的。
朱由崧为了提高军队装备,新开设了军工作坊,目前产能正在慢慢的提升。
但是现在居然燧发枪有了样品的情况下,这么久居然搞不出来,朱由崧不得不亲自去看看是什么原因。
“臣参见陛下。”
“宋卿免礼,为什么自生火铳还无法应用于军队?”
朱由崧见到宋应星,直入正题。
“回禀陛下。”宋应星拿过一支燧发枪,对朱由崧说道:
“因为击发燧石的机簧,无论是使用钢片还是弹簧,点火率都极为不稳定,如果用于战场,性能怕是还比不上火绳枪。”
朱由崧接过宋应星手里的燧发枪,陷入了沉思。
看来是自己太想当然了,后世一个极为普遍的弹簧,在这个时代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
因为这个时代造不出那种有弹性他好钢,不是太软无力,就是太脆容易折断。
如果燧发枪性能好用,古人又不笨,都早就发明出来了,怎么可能不用。
朱由崧的印象中,中国的燧发枪好像一直没有得到普及,直接从火绳枪跨越至现代步枪。
因为清朝前期直接用大刀弓箭就把仗打赢了,中期是太平时期,后期一直被揍的毫无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