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神色恍惚,杨林的归来,打破了他的一切幻想。
哪怕杨广对李渊父子寄予厚望,但他们终究还是背弃了朝廷,那现在,他们应该怎么办?
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
虽然杨广心有不甘,但他却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杨林仍旧跪在大殿之中,一言不发。
等杨广回过神来,他方才注意到这位大隋老将,因为长途跋涉,匆忙赶路,已经是精力憔悴。
不管怎么样,杨林都是大隋靠山王,都是对朝廷忠心耿耿!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总之,当杨广看到了杨林,莫名安心了不少,他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
“皇叔不必如此,此战之败不是你的问题,谁都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变故,现在散关守军,也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恐怕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单进这反贼已经离开了散关,去了亳州府。”
说到这里,杨广脸上浮现无奈之色。
他倒不是责怪散关守军,因为他知道,魏文通这样做并没有任何问题。
单进实力强悍,非同小可,朝廷一方如果与单进正面交战,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反而是损兵折将。
先前裴仁基父子,便是因为轻敌冒进,而落入陷阱之中。
如果不是魏文通坚守不出,恐怕散关已经丢失,当反贼杀入关内,杨广又该如何抵挡?
魏文通不知道反贼去向,那是因为他足够谨慎,不愿意给反贼可乘之机。
而单进之所以离开散关,恐怕也是因为魏文通防守得太过严密,没有给单进可乘之机,否则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
听着杨广之言,杨林沉默了一下,拱手道:
“臣多谢陛下宽恕!”
对此,杨广有些感慨道:
“皇叔对朝廷忠心耿耿,朕都看在眼里,如今朝廷局势不利,正需要皇叔为国剿贼,还请皇叔重整旗鼓,莫要顾虑太多。”
如今的朝廷,已经没有太多的可用之人。在这前所未有的绝境,杨广也只能安抚杨林。
像这种忠心耿耿的臣子,真是越发显得珍稀。
李元霸虽然天赋异禀,战力强悍,但李家对朝廷三心二意,反复无常,这样的乱臣贼子,绝对不可重用。
要是大隋能多有几个杨林这样的忠臣,那就再好不过了。
见杨广如此认真模样,杨林莫名安心不少,仿佛看见大隋重新稳定的机会,他虽然心力憔悴,却也不愿看着大隋就此覆灭。
既然杨广还愿意用他,还给他这个机会,杨林当然愿意战死沙场,这是他唯一的道路,他不会放弃。
或许为大隋战斗到最后一刻,这才是他的宿命。
稍微捋了捋思绪,但杨广仍旧觉得是一团乱麻,他有些头疼的说道:
“皇叔,如今反贼来势汹汹,朝廷现在到底该如何应对?”
在路上的时候,杨林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他看不到半点扭转局势,反败为胜的可能。
现在的朝廷,实在是太被动了,主要是反贼一方兵强马壮,战力强悍,根本不是现在强弱的朝廷能够对抗的。
如此之大的差距,他们再怎么做,也只是垂死挣扎而已。
可是难道因为只是挣扎,就什么都不做,就彻底放弃抵抗吗?
这是杨林无法接受的事情。
既然杨广还有心抵抗,那他也不会藏着掖着,便是目光灼灼,将自己心中想法尽数告知。
很快,杨林开口说道:
“启禀陛下,如今那单进在亳州府与伍建章父子会合。
但微臣觉得,单进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他多半是想要趁此机会,将整个关东之地纳入掌控。
接下来,他必然会进军中原,乃至于出兵河北。等到一切尘埃落定,聚集各方兵马,一起进攻关中。
以朝廷如今兵力,想要与反贼正面交战,实在是胜算渺茫。
所以微臣觉得,现在我们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抽调兵马,防守于潼关之中,尽可能拖延时间,守住关中。
天下之事无人能够预料,只要时机一变,那朝廷必然能够找到扭转局势,剿灭反贼的机会。”
事实上,就连杨林自己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才会给朝廷这样的机会。
但是在杨广面前,他当然不可能这样说,他必须安抚杨广,让杨广看到一线希望,才能继续坚持下去。
如果杨广都彻底放弃了,那大学大隋就根本没有半点可能。
只有杨广这位一国之主能够坚持下去,能够继续抵抗,大隋才会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就算希望再怎么渺茫,他们都不能轻言放弃。
杨广目光微微闪动,以他的智商,自然知道杨林的话语,多半是在安慰他。
但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了,就连李渊父子都已经跑路了,仅凭朝廷现在的实力,如何能够与那上进单进争锋?
真要是派遣大军杀出关中,和反贼正面交战,无异于自寻死路,到时候朝廷折损兵马,怕是连关中都守不住了。
对于朝廷来说,现在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反贼聚集兵马,想要从潼关突破杀进关中,那朝廷就能集中兵马御敌了。
才不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短暂沉吟之后,杨广已经有了答案,他郑重其事的看着杨林,接着说道:
“皇叔方才所言极是,那就传令下去,调遣散关守军前往潼关设防。无论如何,此战一定要挡住反贼攻势。
同时,再下达令抽调边境各路大军回来支援。事到如今再防守边境,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若是不能剿灭反贼,恐怕我大隋将要就此覆灭,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和他们殊死一搏。”
对于杨广要抽调边境所有兵马的决断,杨林其实有些迟疑。
如果这样做了,要是边境发生什么变故,百姓必然遭受大难,他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