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进起兵作乱之前,虽然杨素先行叛乱,但他并没有给朝廷造成多大的影响。
别看他短时间内肆虐中原,却被朝廷各路大军强力镇压,困在洛阳城内,只能坐以待毙,什么都做不了。
但是,自从单进起兵反隋,杨广调遣大军镇压,却损兵折将。
单进在南方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同样牵制的朝廷大量的兵马,使得其他的反贼伺机而动,大肆扩张。
随着时间推移,反贼的势力越来越强盛,朝廷却越来越被动。
这时候,有大臣小心翼翼的说道:
“启禀陛下,反贼在汉中肆虐,攻城略地,可裴仁基父子却固守在阳平关,他们就算一直守着此关,怕是也无济于事。
等到反贼一举杀到散关之外,朝廷必然更加被动,微臣觉得,不能让他们继续守下去了,而应该主动出击,牵制反贼。”
这名大臣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也知道单进的强大之处,并没有这么好对付,但出战的又不是他,有什么可担心的?
要是裴仁基父子不主动出击,难道朝廷要坐以待毙,要看着反贼杀到关中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关键时刻,朝廷还是要做出取舍。
在前方,杨广听得这大臣之言,不由得眉头微挑,忽然咬牙道:
“没错,都是裴仁基,朕让他防守汉中,他就是这样防守的吗?
就算他守住了阳平关,难道就能拖住反贼了吗,他这是避而不战,才让反贼这般势如破竹……”
不过,群臣之中并非所有人都是鲁莽之辈,他们看到杨广如此,连忙说道: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虽然裴仁基父子固守阳平关,却是有避战之意,但他们主动出击,也未必能够取得战果。
反贼战力强悍,来势汹汹,我军还是要尽可能拖延,才能稳住局势啊!”
虽然一个小小的阳平关,改变不了大局,但能够在反贼后方插一枚钉子,总归不是什么坏事。
然而,当杨广听得这名大臣之言,却仍旧置若罔闻,他现在已经上头了。
他不敢想象如果单进杀到散关,杀到关中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他要让裴仁基父子出战,主动出击拖延时间,尽可能的牵制反贼。
哪怕希望渺茫,他也要这样做。
否则,等到木已成舟再来后悔,那就晚了,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杨广的目光无比凝重,他咬牙说道:
“即刻传旨裴仁基,让他出关与反贼交战,若再拖延,避而不战,以军法处置!”
虽然杨广已经竭尽全力,想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可是在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他终究是乱了分寸。
方才开口的大臣,听得杨广之言,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作为一名臣子,他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将自己的想法告知杨广。
可是杨广不愿听从,那他也没有任何办法,他总不可能以死相谏。
明明不久之前,大隋是那么强盛,为什么才几年时间,就发生如此变化?
但这件事,又有谁能够给出答案?
既然杨广已经下令,宇文化及也不敢怠慢,他连忙草拟圣旨。
等杨广看过盖上玉玺,便是令人快马加鞭送往阳平关。
除此之外,杨广再度下令,调遣魏文通、尚师徒、新文礼等大将,前往散关镇守,绝不能让反贼入关。
至于杨林,则是在潼关统领李渊等边军将士,抵抗关东的各路反贼。
现在对杨广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关东反贼虽然来势汹汹,但他们的战力,却远不能和单进相提并论。
有时候,杨广也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让单进去岭南,他应该直接将单进杀了,永绝后患。
但是,过去的事情无法重演,世间没有后悔药可言。
要知道,杨广本就是一个极度自我的人。面对天下皆反的结局,他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
或许这些反贼背后,确实有世家大族的痕迹,但究根结底,却是杨广自己犯的错。
如果天下百姓都能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那又有谁会去造反呢?
就算世家之人再怎么引导,也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大局。
正是因为杨广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才会让百姓心生怨恨,当他们无法安稳生活下去,也就只能拼死反抗了。
做完这一切,杨广整个瘫软在龙椅之上,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量。
他心中是那么不甘。
要知道杨广登基之初,他的目标是那么远大,他希望能够让大隋变得更加强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他要证明自己,比杨坚更适合当大隋天子,他能够做得比杨坚更好。
结果他才登基数年,大隋就已经落得这般境地。天下反贼四起,连杨素、伍建章这等老臣,也加入了反贼阵营。
明明兵强马壮的朝廷,却是那么的被动,局势越来越艰难。
很多大臣没有说,但他们却已经感觉到了,大隋的气数恐怕真的不多了。
从一个全盛王朝,到穷途末路,这才过去多久,当真令人匪夷所思。
——
潼关之中。
此间聚集了众多大军,先前杨广下令收缩防线,前作战的兵马尽数撤到了潼关之中,抵御关外的反贼。
杨林乃是大军主帅,他正在潼关之上,看着外面来势汹汹的敌军,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也想不明白,怎么大隋突然就变成这样了呢?
大隋才刚建立数十年,现在难道不该是大隋的巅峰,是最强大的时期吗?
怎么此刻,却被反贼堵在关中。
杨林能够听见,城外已经有贼人叫战,他们气焰嚣张,挑衅着杨林。
要是往日,杨林肯定不会将这些反贼放在心上。但此刻,他却只能避而不战,完全不敢主动出击。
因为,他的任务是守住潼关。
潼关是都城大兴的最后一道防线。
若是被反贼抓住破绽,攻破潼关,那大隋必将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