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梨园春晓(2 / 2)

年轻的武生小声问道。

程砚秋望着街上欢庆的人群,深吸一口气:

\"旧社会梨园行当受尽欺凌,如今解放了,咱们也该扬眉吐气了。\"

他转身对众人说,\"我打算把《白毛女》改编成京剧,诸位可有兴趣?\"

众人纷纷响应。

正说话间,一阵清越的越剧唱腔从远处飘来。

只见一队身着彩衣的越剧演员正沿街表演,领头的正是新近崛起的越剧新秀林小梅。

她不过二十出头,眉目如画,嗓音甜润,一曲《解放区的天》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程老师!钱老师!\"

林小梅眼尖,老远就认出了两位前辈,小跑着过来行礼,

\"我们越剧团准备排《新婚姻法》,讲妇女解放的故事,还请两位前辈多指点。\"

钱晚秋笑着拉住林小梅的手:

\"好妹妹,咱们想到一块去了。新时代就该有新气象!\"

三人正说着,评弹名家张鸿儒、淮剧泰斗王金龙、黄梅戏传人李彩凤等戏曲界人士也陆续聚集过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如何用各自的艺术形式庆祝解放。

夕阳西下,外滩的钟声敲响六下。

戏曲界的同仁们约定:

各剧团分头准备,半月后联合举办

\"庆祝上海解放戏曲大会\"。

夜幕降临,南京路上的霓虹灯开始闪烁,为这座古老而又焕发生机的城市披上了一层绚烂的外衣。

程砚秋与诸位戏曲界的同仁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心中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希望。

他们各自带着使命,匆匆返回各自的剧团,紧锣密鼓地筹备起即将到来的“庆祝上海解放戏曲大会”。

在程砚秋的带领下,京剧团内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程砚秋亲自操刀,对《白毛女》的剧本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力求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夜以继日地指导演员们排练,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力求完美,力求让观众在感受传统京剧韵味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新时代的气息。

与此同时,林小梅所在的越剧团也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新婚姻法》。

她深知,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妇女解放的颂歌,更是对新时代精神的传递。

林小梅凭借自己敏锐的艺术直觉和不懈的努力,将越剧的柔美与新时代女性的坚韧完美融合,使得《新婚姻法》的演出充满了感染力与震撼力。

评弹名家张鸿儒、淮剧泰斗王金龙、黄梅戏传人李彩凤等人也同样没有闲着。

他们各自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各自剧种的精髓,结合新时代的主题,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优秀作品。

半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上海各大剧院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终于,在万众瞩目之下,

“庆祝上海解放戏曲大会”拉开了帷幕。

舞台上,京剧、越剧、评弹、淮剧、黄梅戏等轮番上演,每一场演出都精彩纷呈,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程砚秋主演的《白毛女》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和创新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会的亮点之一。

林小梅的《新婚姻法》同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而其他剧种的演出也同样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戏曲画卷。

这次大会不仅展示了上海戏曲界的团结与实力,更是一次对新时代的热情颂歌。

它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活力与希望,也让人们更加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将永远熠熠生辉。

随着大会的圆满落幕,上海的夜空再次恢复了宁静。

但那一晚的欢笑与泪水、掌声与喝彩,却永远铭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戏曲大会的结束,更是他们共同迎接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起点。

上一页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