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孤立无援的李某人,也只能且战且退,终于虽然丧师尽半,可你就说有没有人活着回来?
我的长子李芳雨,就是奉了我的军令,为全军断后,身中百箭,犹自死战不退,大呼杀贼。
直到战死之后,尸体仍旧屹立不倒,令那明军上下畏之如畏虎。
而且我还带回来了许许多多关于明军的情报,并且对于明军的作战能力有了相当的了解。
可以说,整个高丽王国,没有人比我更懂明国军队,没有人。
不得不说,李成桂的确挺能哔哔哔,再加上他那优秀的裙带关系网与他同进共退。
有了那帮子大臣也替他说好话,最终,高丽国主王禑思量再三之后,不得不将那被下狱待罪的李成桂放了出来。
让他统帅一支兵马,驻于慈悲岭南,防备明军南下。
而原本李成桂领着手底下那支由溃逃回高丽的溃兵所组成的军队,战战兢兢地来到了那慈悲岭南的一座城池里边。
李成桂当真是一日三惊,夜不能寐。最初的那一个月,足足砍了百多颗逃兵的脑袋,这才稳住军心。
毕竟之前与明军的交锋,已然让他还有麾下的兵马将校有些丧胆。
可令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明军居然没有动弹?
就连那些原本已经跨越了慈悲岭一线的明军,居然又后撤了回去。
这让李成桂半信半疑,战战兢兢地派出侦骑,前去那几个寨堡探察一圈,确定明军已然退走之后。
欣喜若狂的李成桂当即留下大部兵马守城,他自己则率领一支精锐,开始表演神迹一般的战斗。
一日破一寨,三天下一城,杀敌之数,每天都是人头滚滚,凑足了两千多颗脑袋,直接送往那王都所在报捷。
当然这些脑袋也都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女的不要,太小的不要。
至于这些脑袋的主人,呵呵,当然就是那些城池中的边民,不砍他们的脑袋,怎么证明发生过战争?
自己的功劳不染点血沫子,岂不是显得太过虚假?
总而言之,随着那李成桂知耻而后勇,连战连捷,最终将阵地牢牢的掌控住。
消息传回到了高丽王都之后,那些看不惯李成桂的高丽文武,却仍旧持怀疑态度。
并且向国主建议,不许李成桂还京,只能驻军于前线当个兵头子。
这令李成桂愤恨欲狂,却又无可奈何。
再有就是,随着那些深受中原程朱儒学影响的高丽的读书人们,开始站出来反对在外交上鼠首两端,主张一心事明。
对内则批判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主张实行田制改革,废除私田、农庄。
面对着这些新兴的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与觉醒,这令那高丽王国的王公勋贵们十分的反感,甚至是恼羞成怒。